Search

蘭陽明體,張佩綸《㵎于集》與臺北公車捷運詩文

「蘭陽明體」,一個從民國初年雕版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蘭陽明體,張佩綸《㵎于集》與臺北公車捷運詩文

「蘭陽明體」,一個從民國初年雕版印刷楷書《澗于集》獲得靈感而創發的新字體,其實已經悄悄地出現在我們每日出入的公車與捷運上,你注意到了嗎?

來看字體設計者——林霞從古籍中汲取靈感,創發新字型的故事。

蘭陽明體的故事
https://blog.justfont.com/2021/09/story-of-lym-1/

引文:
有段時間,林霞經常跑到故宮、國圖查閱善本古籍,希望能為她的下個作品找到靈感。當時,這個字體有個初步設定是中宮要緊縮、重心要偏高——古典浪漫的必備要素。而中國歷代不乏雕刻繕寫精美之作,但並非每本都能作為參考。或講白一點,不是每本都能符合這種預期,讓她「有創作的 fu」。直到有一天,隨手翻到《澗于集》,驚為天人。

字體撇捺舒張,充滿感情,同時也有深厚刊刻功力:重心字面,筆畫粗細,具高度一致性。雖然是雕板楷書,卻是理想的印刷體參考目標。或許可以發揮想像力,揣摩它的精神:若用明體詮釋,會是什麼模樣?這樣的想像空間,使她大為振奮。

就這樣,林霞開始細細觀察這本古籍上的每個字,越看越佩服。不只她,justfont 團隊設計師在著手設計蘭陽明體之前,也花了一段時間練習以手繪揣摩《澗于集》字體的意念,融會貫通在現代明體的基本形式之中。

蘭陽明體官方網站:https://justfont.com/lanyangming/

張愛玲祖父啟發字型設計 蘭陽明體藏身台北捷運
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cul/202109140337.aspx

引文:

現代明體方方正正的字型模樣,發源於19世紀後期傳教士引進的鉛活字。林霞認為,現代設計師應能從古典中找到創新可能,因而追溯至明體更早期的發源「雕版印刷」,取法早期流動自然的文字美學。

翻閱古典過程中,林霞偶然發現一本古籍「澗于集」,書中富有情感的字體,成為「蘭陽明體」發想藍本之一。驚喜的是,深入追尋古籍後,她發現「澗于集」作者為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,能以字體搭起橋梁,和學生時期人人必讀的張愛玲跨時空相遇,林霞感到既感激又榮幸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台灣有什麼?1980年代,台灣錢淹腳目,台灣「樹小牆新畫不古」,台灣人四處點鈔搜購深藏…… 30年河東之後,台灣樹大了,牆舊了,畫已古舊,錢流改道西去,台灣還剩下什麼? 「價格」跌落之後,「價值」漸漸顯現。台灣小而美,小是我故意的;美是多元豐饒所造就。 島嶼這樣,閱讀這樣,藏書也是這樣。別人藏的是價格,我們藏的是價值;別人要的是千山萬壑,我們求的是春風似友。 作為一種知識的載體,藝術的實體,文化的微物,書籍自有其迷人魅力,藏書文化的積累,紙本書的慧命延續,此正當此時。 春風似友冊為媒。人間猶有未讀書。
古籍·展覽·拍賣
View all posts